自己总结了一下自己(或者一批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我”和“非我”。属于“我”的一部分,如果不能接纳自己,我会很抓狂。但是“非我”的一部分如果不接纳自己就无所谓。
用这个观点看人类的爱情(友情)会很好玩。比如你和一个人从陌生到恋爱/成为挚友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将对方从“非我”其纳入“我”的范畴的过程。
《猎人》里的奇犽对小杰,就是一个很好的奇犽将小杰从“非我”纳入“我”的例子。最初看到小杰,他的竞争心态很强——“如果是我的话,就不会像小杰那样”(见猎人考试小杰vs半藏)——非我。但是到了后期,他已经变成了看到小杰为凯特流泪,自己也会共情跟着哭——我。
所以在小杰蚁篇不接受他的时候,他才会崩溃——因为已经被纳入“我”的一部分不接受“我自己”,这让他感到无法接受,撕心裂肺的痛苦。所以最后他的决定是,把小杰重新从“我”排除,把他放在“非我”的位置之上(见漫画世界树分别)。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他将自己对小杰的付出“明码标价”(漫画版世界树分手)。而在此之前,他是对“为小杰付出”这事是完全接受甚至觉得开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