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作为小黄油的大反派把主角搞到家破人亡+强奸了主角然后自己畏罪自杀,但是《神学校》的奥古斯特神父我就很吃他×主角,而《吉原彼岸花》的时雨我就不能接受主角居然恋爱脑成这样爱上了这么个鬼。
相似的剧情结构,想要表达的结局和主旨相同——主角的身和心全部都被反派强奸了,但却还是离不开他,最后神志恍惚地陪他共同赴死。但是写作者讲故事的功力不同,结局就是,有的故事就真让人感同身受,你既害怕那位反派、痛恨他间接杀死了你全家而且还对你谎话连篇玩弄你的感情和身体,但又对他带给你的巅峰情感体验难以忘怀,直到结局都想要对这个坏心眼的大骗子对你的真心程度一探究竟,因为得知他对自己是真爱便觉得此生别无所求哪怕追随着他殉情也未尝不可。有的却只让人觉得反派令人反感+主角病得不轻药不能停。
也可能是我觉得,在不健康的关系里,两者必须要形成一种基于创伤连接的共生关系,然后才会出现双方无法离开对方的情况。比如受虐和施虐关系里,受虐者能够从施虐者的虐待的痛感中感受到独一无二的情感,而施虐者必须要有受虐者对其病态行为的完全接纳才能彻底够释放他的病态的控制欲/施虐欲(双向创伤连接),因此双方谁都无法离开对方。但是如果这种创伤连接没有被稳定地建立起来,那双方无法离开这段关系则看上去没有什么说服力。
《吉原彼岸花》就是这样的反面例子——双方的共生关系没有建立起来,施虐者并没有因为“关系的独特性”而展露出非受虐者不可的一面,受虐者也未从虐待中体会到自己同施虐者的那种独一无二的情感和肉体连接——至少在游戏的文字表述中没有把这一点体现出来。所以主人公无法离开大反派甚至愿意同这样的反派一同赴死就让人完全无法共情。
时雨线里提到他杀了女主双亲又装作恩人接来女主、从养父手中保护女主、给女主留下一个得以活下来的场所和工作岗位,在她面前表现得特别完美,也只想让她看到那个特别完美的自己。而当女主发现他不堪的、邪恶的一面之后,他觉得自己在女主心中的人设毁了,所以想要毁掉女主。又提到他这十年来需要不断隐秘地伤害、虐待、侵犯其他游女,来维持心理上的平衡,从而保持在大家面前温柔的楼主的形象,以及有足够的正面能量来倾注他的爱给女主。
这个人性格的成因倒是交代得也很清楚——从自幼便被养父虐待、生母抛弃的生活中,他逐渐心理变态。所以我猜测他八成是隐性自恋型人格障碍共病反社会人格障碍。说他自恋型人格是因为他需要女主作为完美的镜子映照出那个完美的自己,一旦那面镜子看到了真实的他、映照出了真实的他的不堪,他便要毁掉这面对于他而言已经破碎了的镜子。说他反社会人格是因为他视人命如草芥,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哪怕亲手杀死了女主的父母也在所不惜。更有为了满足自己的变态欲望而折磨死了众多在他手下工作的游女的例子。而对这样的杀人如麻的恐怖分子+杀亲仇人+害自己卖身数年的罪魁祸首,女主竟然能够因为他的“有着可怜的过往”和“自己被他如此偏爱”这样的理由而愿意一同赴死……在没有大量的剧情铺垫主人公的心态变化的情况下,女主的选择不会让人觉得爱情的动人,或者感慨世事无常,只会让人觉得主人公双商掉线得过于突然,令人难以共情。而无法让人共情的故事,又怎么能真正打动读者/玩家/我呢?